即看以下簡單指南,助你先了解有關幼兒便秘的知識和原因,加上日常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貼士,一起找出促進孩子腸胃健康及良好消化。寶寶的便秘問題從此輕鬆緩解,自然健康成長!
當食物經胃部消化後,小腸會繼續吸收食物中的營養;到大腸時,殘餘物會由有點稀爛的狀態變成稍硬,以蠕動的方式運送到乙結腸後,會停留一斷時間來吸收殘餘物的水分,直至某程度。到達直腸時,會刺激傳遞腦部有「想排便」的訊號,最後便會把大便排出體外。
人體的腸道若要保持良好的狀態,腸內便需要裊多益菌來維持腸內平衡。哺乳時期是製造益菌的重要時期,這個時期所製造的益菌,到成為大人前都會繼續運作。不過,假如大便滯留在腸道,腸內的細菌叢會變得混亂,益菌會減少,壞菌會增加,腸內環境變得惡劣,此時寶寶會排出惡臭、帶灰的綠色黏便,或者便秘。
此外,如果食物中的蛋白質分子較大和聚合成强靱的結構,而初生寶寶的腸胃發展未成熟的話,則難以吸收和消化,影響大便的形成及質量,增加便秘的機會,這也是引致便秘的元兇。因此,分子較細小柔軟及排列鬆散的蛋白質,較易為寶寶腸胃消化及吸收,自然就減少便秘形成的機會。
而每個小孩的排便習性與頻繁度都不同,我們不能一下子就確認寶寶有沒有便秘問題。以下是一些助您分辨出問題的方法!
家長大致可從以下的生活細節中判斷寶寶是否有便秘徵狀:
1) 嘔吐、肚脹或食慾欠佳,心情煩躁。
2) 一星期排便少於三次
3) 排便困難或表現痛楚
4) 在替寶寶換片時,不妨留意便便是否存在以下症狀:
排出異常地硬或塊狀的大便3
肛門感受到痛楚及/或排出帶血的便便1
你亦可根據以下的圖文指南,透過觀察寶寶的便便來判斷他/她是否有便秘。容易排出的正常便便看起來應該會像4至6號型。1至3號型則是難以排出並有可能造成痛楚的硬塊狀便便。
1號型:呈果仁狀的硬粒
2號型:呈香腸狀或塊狀
3號型:呈香腸狀但表面有裂痕
4號型:呈香腸狀或蛇狀,軟身,表面光滑
5號型:斷口整齊的軟身塊狀
6號型:糊狀或斷口不齊的鬆軟小塊
7號型:水狀,無固體塊狀,或是完全液體狀
寶寶便秘的種類可以有很多,很難確定是否只屬於其中一種。一般而言,便秘大致可分為以下4大類,家長可以先參考以下特徵,再對症下藥:
常見於初生的寶寶。由於他們胃部細小,吃奶次數較頻繁,奶水也是他們的主要水分來源;如果吃奶不夠,會造成缺水,引致排便困難或乾硬硬塊狀的便便。
飲食習慣改變、食量太少、食物中的纖維不足、蛋白質分子較大和過多,都會阻礙消化及腸道蠕動,造成硬塊狀便便或便秘。尤其對於初生寶寶,乳類蛋白是關鍵的營養,當中的酪蛋白能幫助礦物質及鈣質的吸收,是促進寶寶成長及發展的重要元素。但當酪蛋白與礦物質或鈣質結合後,會出現酪蛋白礦物化現象,酪蛋白結構從而變得緊密。因此高礦物化程度的酪蛋白,對於腸胃幼嫩的初生寶寶會較難消化,容易造成便秘。而低礦物化程度的酪蛋白形成的結構較鬆軟,亦易於讓寶寶化。消化好,便便自然好。
剛開始是由於水分不足或飲食不均衡而引致便秘,但如果任由情況持續也沒有採取適當的應對方法,會令便秘慢慢變成習慣。另外,有過便秘經驗的寶寶會抗拒大便,認為便便是一件不舒適或疼痛的事,於是強忍便意,抑制排便,形成惡性循環。
有些寶寶在體質上較易便秘,即使在水分、膳食、生活習慣等作出改善依然無法解決寶寶的便秘問題,或常出現不肯喝奶或嘔吐等腸道不適症狀,這有可能是寶寶患有腸道疾病,應帶同寶寶徵詢醫生意見和檢查。
好消息是,大多數有便秘問題的小孩都可以輕鬆找到緩解方法,不妨參考以下四大方法,培養健康生活習慣,保持腸道健康及良好消化能力,自然不再受便秘問題困擾!
註: 如果食物中的蛋白質的分子較為細小及結構鬆散的話,會更容易被胃蛋白酶消化分解,即表示更容易在寶寶胃內消化,便便自然更柔軟,排便更輕鬆
特別提示:
如果您的孩子便秘症狀持續不見改善,或者有以下任何症狀,請務必諮詢兒科醫生的建議:
餵哺母乳為嬰兒健康成長及發展提供最理想的營養。
資料由VNS營養健康中心審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