母乳餵養期
學習如廁期
求學期
由於現時並沒有明確指標界定多少次才算「正常」的排便次數,而且每個寶寶出現的徵狀也不盡相同,因此一般都難以將便秘準確定義。那麼如果寶寶上廁所的次數不多,我們如何知道這屬正常現象,抑或是便秘的跡象?如果您擔心寶寶有便秘,可看看他有否以下徵狀:
排便次數不多,並有排便困難
拒絕上廁所
內褲上有時遺下不知名的污漬
肛門疼痛、大便失禁或大便帶血
大便較硬、呈塊狀或整體看來有異
寶寶感到腹部疼痛並食慾不振
寶寶在出生超過48小時後才排出胎糞
寶寶的各種習慣及行為,都可能會增加便秘出現的機會,其中包括:
由於五歲以下的寶寶尚未能好好控制排便反應,因而間中會有排便困難的情況
部分寶寶拒絕上廁所或定時排便,都有可能導致便秘
有些寶寶會因害怕坐上馬桶,或是不願意定時排便而嘗試壓抑便意,這種不良的習慣很可能引致便秘。以下就是導致寶寶便秘的前因後果:
寶寶拒絕上廁所
將肛門肌肉上提並收緊臀部肌肉
將糞便推回到直腸瓣之上
因而出現便秘的情況
引致結腸擴張,並減低直腸敏感度
宿便長期累積在腸道,導致便秘
導致便秘的原因有很多,包括飲食因素、曾服用某些藥物、缺少運動、疾病及心理因素等。此外,寶寶亦可能因壓力,又或是未準備好接受如廁訓練,因而出現便秘的情況。以下是部分主要成因:
水分及纖維攝取不足──喝太多汽水、少喝水及少吃水果和蔬菜
服用某些藥物──退燒藥、止痛藥、止咳藥及止瀉劑,均可能引致大便變硬及排便困難
肛裂──排便困難及疼痛
心理因素──父母離異、新生嬰兒等家庭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壓力
疾病──結腸、直腸、神經系統或血液等出現毛病
缺少運動──導致腸道蠕動緩慢
大部分寶寶都不一定要接受治療來消除便秘,只要從他們的飲食習慣及行為著手改變,便秘就自然會慢慢消除。不過,如果改變寶寶的飲食習慣及行為後,情況仍然未有改善,就應該向您的兒科醫生查詢。視乎便秘的成因、持續時間及嚴重性,寶寶可能需要服用藥物,或以其它治療方式應對。
爹哋媽咪可嘗試下列方法,鼓勵寶寶建立良好的如廁習慣以幫助排便:
墊高寶寶雙腿,讓他可舒適地如廁
鼓勵寶寶深呼吸,然後閉氣並稍微用力,能有助自然排便
一般來說,身體需要18至72小時把食物消化,並轉化成糞便以排出體外,但每個人的排便習慣都不同。食物在腸道中停留的時間過短或過長,都會直接影響腸道吸收糞便中的水分,因而引致腹瀉或便秘。
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是一套顯示大便軟硬度的指標,可助您判別寶寶是否有便秘。正常糞便屬於第四型至第六型,質地較軟而且較易排出體外;第一型至第三型的糞便則較乾並呈塊狀,因而較難排出。
狀態現硬塊狀或形狀似堅果狀
呈現長條狀或腫塊狀物
呈現長條狀,不過糞便表面多裂痕
呈現長條狀,表面光滑
柔軟狀態,有明顯一砌口
蓬鬆狀態,呈糊狀
水狀
如果您的寶寶長期受便秘困擾,尤其是發現有任何以下徵狀時,應儘快向醫生求診:
結腸擴張(結腸不自然擴張)
直腸前突(或脫肛)
食慾不振
體重增長緩慢
持續腹痛
嘔吐
相關文章